9月12日,常州公交在14路、16路、24路、29路、50路共5条线路上,试点推行“响应式停靠”服务。
何为“响应式停靠”?很多乘客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公交车每站必停、频繁启停,既延长了出行时间,也影响了乘车的舒适度。“响应式停靠”模式正是为了破解这一痛点而设计。具体来说,当公交车即将进站时,司机将根据以下条件判断是否停靠:(1)该站点无乘客候车;(2)车内无人要下车,且站台前后无其他需要换乘的公交车。只有当两者同时满足时,车辆才不再执行“完整”停站流程,平稳滑行通过该站点。这一机制显著减少了“无谓停靠”,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
2023年、2024年,该模式已在58条远郊线路上施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单车行程时间缩短10%-15%,准点率提升,乘客反馈积极。远郊线路站点间距较大,客流相对稀疏,适合率先试行“响应式停靠”;而市区线路站点密集,客流量大,情况更为复杂。14路、16路、24路、29路、50路这五条线路覆盖了常州市区不同区域的客流特点,既有经过商业区的繁忙线路,也有服务居民区的社区线路,能够全面测试“响应式停靠”在各种场景下的适用性,为“响应式停靠”服务全覆盖做好铺垫。
如何下车?公交提供了清晰而人性化的操作指引:方式一:按铃下车。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乘客可提前移至后门附近的下客区域,在扶手明显位置找到“下车按钮”,轻按即可。方式二:提前口头告知。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或其他特殊人群,常州公交也保留了传统方式。乘客可在到站前提前告知司机,驾驶员将确保其安全下车。
“响应式停靠”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其背后是常州公交“以乘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减少非必要停靠,乘客的行程时间得以缩短,出行体验更为流畅。尤其是在平峰时段或低客流站点,效率提升更加明显。此外,这一模式有助于节能减排,同步降低车辆频繁启停带来的能耗和提升车载空调制冷效果,是实现公交运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