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的建议
建议人:韩云峰
建议内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推动下,常州长三角“五大中轴”建设逐步深入,特别是“交通中轴”地位不断凸显,有力支撑保障了“万亿之城”目标顺利实现。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风险“灰犀牛”效应也愈发不容忽视,又因常州城乡融合的独特空间布局,农村地区成为当前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最大短板、最大隐忧,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重视。主要出于三个维度的考虑:一是农村道路交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道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和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基础性、先导性条件。“要致富先修路”的认知,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愈发普遍被群众所认同。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8512.179公里,其中县道1540.82公里、乡道2816.191公里、村道3170.267公里,累计占比达88.43%,且不断延长加密,仅金坛区2024年初排新(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就有25.6公里。二是农村道路交通的现实性风险。我市国省道建设早、路网密、交叉口多,沿线人房密集,呈现城市道路特征,但在基础管理上较城市道路有很大差距,比如监控、电警等前端设备较少,覆盖率不到城市的五分之一,且国省道、县乡道,甚至村道交织,管理难度更大。2023年度,全市农村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占总量的49.7%,其中发生在路口近六成,16个镇(街道)、16处路段、12处路口被挂牌整治。此外,由于农村交通的特殊性,非标三(四)轮、超标电动车、低速老年代步车等较为普遍,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多发,占农村交通事故总量的44.1%。三是农村道路交通的趋势性压力。疫情转段以来,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城乡道路加速流动,全市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流量同比上升43.2%,过境货车、大型客车、跨城公交等车辆源头管理给农村道路安全带来更多挑战。特别是文商旅市场加速复苏发展,客流、物流、车流大幅增加,金坛“绿野仙踪”、溧阳“1号公路”等美丽乡村旅游线路成为网红路,自驾游、短途游、假日游特征明显,以金坛为例,去年“双节”长假期间,所有A级旅游景区(均在镇域)承载人车流量较2022年、2019年同比分别增长99.78%、34.85%。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举,是服务保障“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的务实行动,是防范道路交通安全领域风险的治本之策,势在必行。因此建议,一是完善长效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监管工作机制,重点落实交通亡人事故“深度调查”、党政领导“现场必勘”和“零死亡”认定通报等制度,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目标管理,深入开展道路交通“零伤亡镇”、“零伤亡村”、“零伤亡路”等创建活动,推行考评结果与投资挂钩的奖惩机制,凝聚起共建共管的工作合力。加强农村道路安全源头管理,加大“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非标电动车等重点车辆源头监管,以及酒驾、超限超载超员、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升依法治理效能。二是推动农村道路智慧化建设和应用。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智能科技在农村交通安全中的应用,搭建符合农村特点的智能化管理模型,打通城乡交通管理数据壁垒,实现“一网统管、城乡共管”,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养护水平,节约人力、提高效率。积极利用大数据对农村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控,推进视频监控和道路可视化建设,提升智能交管设施农村覆盖率。三是建立农村道路养护长效机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管养办法,完善养护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检查评定标准等,将农村道路养护质量等情况纳入更多维的监督范围,使农村道路养护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方式,吸收农村道路沿线群众参与日常养护、保洁等工作,并设置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困难群众就业,建立检举通道,努力使爱路护路成为全民共识。集中开展农村地区道路隐患“兜底翻”,并完善落实滚动排改机制,对重点隐患挂牌攻坚、挂账销号。四是拓宽农村道路“建管养”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养护管理的资金补助政策,创新农村道路资金筹措方式,拓宽农村道路建管养资金来源渠道,将农村道路发展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持范围,试点筹资平台、招商引资、开发公路两侧广告收益等做法。积极探索“农村道路+”模式,将农村道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与农村道路建设养护管理等打包运行。五是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教育。推进各辖市区农村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建设,按照“每个乡镇100条墙体标语、每个行政村1组宣传大喇叭、每所学校1个宣传栏”,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小微宣传工程,建立可观可触的阵地,实现沉浸式宣传。结合乡村治理和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合农村公路路长、乡镇网格员、警保合作劝导员、农机服务员等力量,采取巡演、建立微信群、普法课堂、广播电影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69号的答复
韩云峰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提升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防范化解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市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实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程,切实遏制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易发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消除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市交通运输部门将严格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工作有关要求,并结合你们提出的建议,以“常路长安”农村公路安全效能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凝聚工作合力、狠抓工作落实,力争至2025年底,实现全市农村公路好路率100%,通城乡公交线路安全示范率100%,险要路段安全设施设置率100%,穿村过镇路段安全设施设置率100%,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村庄覆盖率100%“五个百分百”目标,营造更加安全、畅通、有序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
一是补齐安全短板。结合“四好农村路”和“公路安全精品路”创建,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公路临水路段安全防护和穿村过镇路段安全设施提升。对全市路况指数小于70的次、差等级路段进行提质增效,对通城乡公交的农村公路路段实施路面病害修复、绿化养护、路域环境整治、附属设施完善,对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实施路面黑色化改造。完善交通事故处理和研判“五项机制”,滚动排查治理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开展“公路医生进乡村”安全专项行动,选取交通事故多发、群众反响强烈的农村公路点段,形成年度督导项目清单,实施挂牌督导。
二是强化机制保障。严格落实农村公路“路长制”,积极推广应用“四好农村路”路长制平台。加强“一乡镇一交警中队”“一村一交通辅警”建设,推进农村“两站两员”规范化运作,持续压紧压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密切跟踪和掌握上级对农村地区相关补助政策,最大力度争取资金支持,推动农村公路安全可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执法管控。紧盯“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等重点车辆,波次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查农村“双违”、酒驾醉驾、疲劳驾驶、超限超载、无证驾驶等突出违法行为。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严管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在机动车道行驶、驾乘人员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严查非标电动车、“大吨小标”货车违规上路。用好常州市超限超载执法监管、干线公路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等平台,提高执法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四是打造智慧农路。推进农村公路“科技兴安”示范路段建设,配合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开展农村公路“一路一档”试点。推进大流量、技术等级高的县道布设交通流量自动化调查观测站点和县道桥梁轻量化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在交叉路口、支路和村庄出入口等重点部位安装应用“智能哨兵”“大喇叭”等,实时推送警示标语和安全提示,实现安全出行自动语音播报。
五是强化安全宣教。深化“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讲,开展安全头盔进企业、进学校、进小区“三进”活动。发动交通安全劝导员、驻村辅警、村组干部开展安全文明交通劝导,动员农村地区广大驾驶人和群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做文明交通的示范者和维护者。持续开展“曝光行动”,结合农村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常态化开展“共建共享共治”的沉浸式、体验式普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群众交通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
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交通运输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