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将其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强力推进,先后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和江苏省首批公交优先发展城市,成绩令人瞩目。依托全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常州已逐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网络、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提出打造常州模式的“有效率、有协同、有温度、有韧性”的“四有公交”体系,为全市实施“532”发展战略,聚力打造“新能源之都”,建设“两湖”创新区当好先行军。
坚持顶层设计,公共交通机制体制更加完善。常州在全省建立了最完善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由市领导挂帅,18个单位和部门参与的市级层面决策和保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集中审议公共交通在资金安排、布局规划、设施用地、车辆购置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推动城市交通法规体系建设,出台交通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以及《常州市轨道交通条例》《常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为行业规划、建设、运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坚强法制保障。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国首个“完整体”《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规范》顺利入围地方性标准。政府牵头、部门主导、属地负责、协同推进的公共交通行业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多元立体,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更加丰富。近年来,常州地铁1、2号线先后投运,公共自行车有序推广,“地铁+公交+慢行”绿色出行链条逐步完善,三网融合渐入佳境。一是地铁形成十字骨架。2019年9月,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常州正式迈入地铁时代,2021年6月,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与1号线形成十字骨架,地铁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基本确立,1、2号线日均客流约22万人次。常州地铁二期建设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5号线已开工建设。二是慢行系统全面铺开。统筹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市民绿色出行需求,在省内率先开展有桩公共自行车试点项目,目前已建站点2265个,投放车辆近4.5万辆,高峰日均骑行突破10万人次,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三是一体化衔接更加高效。地铁、公交和公共自行车各种方式互为补充。围绕地铁1、2号线开通,新辟、优化公交线路45条,试运营5条高频地铁接驳线路,临时调整近500条次线路,截至目前,共有161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衔接,占公交线路总数的53.5%。地铁各出入口周边公交线路和公共自行车站点实现全覆盖,公共交通300米站点覆盖率和市民出行满意度均位居全省第一。
坚持贴近民生,人民群众出行体验更加美好。以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为根本宗旨,扎实推进公交为民办实事,切实改善市民出行服务水平。一是乘车环境更加舒适。近三年累计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208辆,新能源公交总数已达1706辆,占车辆总数的82%;公交场站144个,车均场站面积达349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二是线路设置更具特色。积极发展社区公交、定制公交、毗邻公交等特色公交新方式,满足市民多样化、差别化出行需求。为方便偏远乡镇居民快捷进城,开通5条大站快线;为助力毗邻地区群众出行,开通14条毗邻公交;为解决学生上学难,开通7条校园公交;庆祝建党百年,开通红色公交旅游线路T100,创新“家门—目的地”私家车式服务,开通5条微循环公交驶入小区,并推出全市首条健康巴士;此外,还陆续开通了一批敬老爱老和精品助残线路,满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三是出行成本更加优惠。实施公共交通换乘优惠,省内率先将低保人群、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学生、全国退役军人、来常游客和商务人员、在常高校学生等群体纳入优惠乘车人群,彰显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四是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地铁与公交实现“一卡通刷”,积极推动“一码通扫”,目前,市民持“我的常州”APP即可乘坐地铁、公交,骑行公共自行车和智慧停车,实现“一个APP,走遍全常州”。
2023年,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的行列,这不仅标志着经济总量和规模跨上大台阶,城市发展即将迎来一次整体提升,也意味着广大市民对于公共交通高质量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将以巩固国家公交都市、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和江苏省首批公交优先发展城市创建成果为契机,不断建设完善高品质现代化公交出行体系,努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人民满意公交”。
推动公交线网运营有效率。一是线路衔接有效率。依托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结合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对公交线网实施结构性调整,打造“高频—普通—辅助—特殊”四级全域公交,重点优化主要客流走廊的线路设置和运力安排,逐步降低和取消超长线路、复线系数和低效线路,通过各层次之间的便捷换乘实现高效率出行目的。二是车辆运行有效率。加快推动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并联片成网,同时辅以先进智能的信号优先系统,实现公交运行提速,提高公交准点率。
推动出行方式融合有协同。加快推动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厘清各种出行方式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分工和定位,力争轨道交通各出入口周边100米内实现公交线路全覆盖,50米内实现公共自行车站点全覆盖,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换乘优惠政策,打造更加方便快捷的一体化支付体系,实现各种出行方式在线网衔接、站点统筹、换乘优惠、支付方式等方面全面融合,实现地铁、公交和慢行“1+1+1>3”的出行聚合效应,打造全国领先的三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推动公交服务品质有温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多措并举提升公交服务品质。积极响应适老化、适儿化出行新需求,打造一批敬老爱老线路、精品助残线路和校园公交线路;加快低地板、低入口的新能源公交车更新,新建一批无障碍公交站台和电子站牌,提升市民乘车候车舒适度;加强公交驾乘人员培训教育,提升服务细节,打造“微笑服务”“星级服务”品牌,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推动公交健康发展有韧性。依托现有公交人员、车辆和场站资源,多元化拓展增收渠道,增强企业“自主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定制公交、广告投放、新能源应用、商品销售、汽车维修、车辆代加工等多元化业务,着力构建完善“公交爱生活”“公交爱巴士”“公交爱养车”“公交爱充电”互联网生态圈。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政策,支持现有公交场站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前提下,利用站内闲置设施开展社会化商业合作,进一步盘活公交闲置资产,增强公交自主造血能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确保公共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切实保障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