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日第 4 版)报道了常州公交提升服务品质,方便市民出行,不断推动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让公共交通更好惠及民生。近年来,常州公交围绕“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和谐公交”愿景,创新为民服务举措、聚焦绿色智慧赋能、推进多元化经营发展,以“小公交”服务“大民生”,构建完善高品质公交出行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市民公交出行美好期盼。
一是加大公交服务能力供给。围绕高铁新城、两湖创新区等重点区域以及市民出行需求,持续优化公交线网,新辟21条、优化49条公交线路,线路里程较“十三五”末增加340公里。新增公交专用道128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比例超15%,推动公交运行提速增效。新增港湾式公交候车亭197个,中心城区港湾式公交候车亭共计799个,占比达12.2%。新建公交候车亭227个,改造提升740个,进一步改善公交出行候车环境。
二是加强公交服务需求侧改革。开通10条社区巴士,打造健康巴士,公交车开进居民小区、医院门诊楼。开通红色教育专线T100路,试点方言播报语音,打造党史宣传新阵地,弘扬地域方言文化。加快市、区同城化进程,开通88路、89路普惠制常金公交专线,百姓出行成本大幅降低。推进公交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打造5条敬老爱老示范线、2条助残示范线,改造提升26个公交站台,切实便利老年人、视障群体等特殊群体无障碍公交出行。开通7条校园公交,保障学生上学路安全便利,缓解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开通园区企业服务免费公交专线,高频接驳轨道交通,有效解决园区职工通勤“最后一公里”难题。在40条公交线路推行“响应式停靠”,进一步丰富公交运营模式,提升公交通行效率。打造“公交线小二”,建立60个“公交朋友圈”,拉近市民与公交距离,共同推动公交服务品质提升。
三是深化公交、轨道“两网”融合。围绕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新辟优化8条公交线路,同时开通4条高频地铁接驳线路,截至目前,累计有160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衔接,占所有线路52.6%,轨道交通站点周边15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95.4%、3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100%,有效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合力。
四是强化公交绿色智慧赋能。围绕省、市有关新能源公交车更新要求,更新1208辆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更新比例100%,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90%,纯电动公交车比例超过70%,新能源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比例分别较“十三五”末提高近50个百分点。新增22个充电站,累计建成投用42个公交充电站,470个充电桩(752个充电枪、10个充电弓),766个充电车位,桩车比超过50%,不断筑牢绿色公交发展基础。投用100余个场站发车屏,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信息服务。部署应用驾驶员主动安全防控系统,进一步消除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保障公交出行安全。推动移动支付优惠升级,实现“我的常州”“常州行”App、全国交通一卡通享受折扣和换乘优惠,进一步凸显城市公交公益属性。
五是推动公交多元经营发展。充分挖掘企业现有资源,拓宽增收渠道,着力打造“公交爱生活”“公交爱巴士”“公交爱养车”“公交爱充电”互联网生态圈,开展定制公交、商贸销售、车辆维修保养、社会新能源车辆充电等业务,其中“公交爱充电”目前对外开放2个公交充电站,年内将新增开放13个公交充电站,助力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配套保障服务能力;依托人员、车辆、线路、场站等存量资源,积极推进车身广告、场站租赁、“交邮融合”等多业务发展。与北京福田欧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新能源公交车维修提级新能源公交车生产装配,联合打造礼河链合智造基地,2023年10月27日,首辆新能源公交车成功下线,预计年内生产近百辆新能源公交车。进一步服务保障新能源之都建设,谋划推进绿色智算交通能源港建设,部署“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站,打造算力中心、数字能源创新孵化基地,进一步加大利用绿色电力,创新新能源消纳模式,为城市公共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先试,做好示范。围绕公交车纯电动全覆盖,成品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需求萎缩新形势,谋划推动成品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由内部供给转向社会经营,增强公交自主造血能力,保障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