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市交通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建议
建议人:常州市工商联
提案内容:背景情况
物流行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业对畅通经济大循环、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成为我市营商环境的一项短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竞争力。据统计,我市201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3.6%,高于苏州和无锡等周边地区,位于全省中游水平。
问题分析
坐拥长三角中轴枢纽区位优势和沪宁线上各类交通条件,我市综合交通能力却不够突出,相关管理费用高,物流成本难以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交通物流综合效率效益不高、交通资源赋能产业发展程度不够、物流平台资源共享不足、制度性成本过高等因素。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需要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的融合发展,这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物流成本。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规划、政策等方面的引导和协调,推动形成各部门、各地区政策合力。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将物流行业管理服务类、社会事务类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推动社会资本有序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等专业化经营平台,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
(二)进一步规范执法,减轻企业负担。不断优化政务办事流程,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简证减费、提质增效,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杜绝乱罚款、以罚代管的现象,加强监督管理。合理确定公路运输收费标准,规范公路收费管理和监督执法,规范机场铁路港口收费项目,清理不合理服务收费。
(三)进一步补齐短板,加大对物流行业发展投入。提升产业定位,加大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视和投入,培养符合常州本地需求的物流配套能力和物流业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园区和企业生态圈。提升载体功能,增强园区内产业关联度,引导园区企业以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供应链优势等带动产业价值链升级,推进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提高园区运营成效。提升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港口联运枢纽功能,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物流行业。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104号的答复
常州市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市交通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贵单位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围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物流业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物流主体不断壮大。至2020年底,全市物流经营业户已发展至1.63万家,其中年营收亿元以上企业31家,省重点物流企业24家;“十三五”期间,全市投资规模超5000万元的物流项目共有17个;依托交通枢纽、经济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建成了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中心),其中12家入选省重点物流基地。积极开展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江苏政成物流、顺丰速运、车联天下、海航物流等企业凭借各自优势,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开展服务模式和技术运用创新,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商贸配送、网络货运、供应链物流等服务模式,推动物流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新增高速公路33.5公里,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59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71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二。开工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京沪铁路常州站南北站房一体化改造项目建成投用,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达183公里。加快推动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构建通江达海的水运体系,全市三级航道达标里程148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达1156公里,干线航道和船闸通航保证率位居全省前列。加快常州港转型升级,建成录安洲港区4号泊位暨夹江码头二期工程并通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验收,全社会港口年均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常州机场飞行区等级提升至4E级,东航基地建成投用,积极引进全货机,开通深圳货运航线和马尼拉国际货运航线,“十三五”期间,常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年均增幅达17%。
三是企业负担有效降低。深化减税降费,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保障车辆便捷高效通行;严格执行船舶过闸优惠政策,持续降低水路通行成本。取消总质量4.5吨及以下普货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取消普货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学时压降88%,人均培训费用减少500元;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实行“一次上线、一次收费、一次检测”,进一步降低车辆运维成本。
当前,我市正加快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为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市发改、交通等部门正积极谋划,聚焦物流枢纽能级提升、物流服务效率提升、物流产业水平提升,全力建设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
一、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网络
一是优布局。高质量编制常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常州市的产业条件、用地条件、物流通道条件等为基础,综合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依托主要交通枢纽和产业集聚区,布局“1核心3枢纽8中心”,形成“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配送站)”的物流网络体系。
二是畅通道。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三纵四横”的干线铁路网、“一轴多射”的都市圈轨道网、“三环19射”的高速公路网、“四环21射”的快速路网以及“两纵两横一联”的高等级航道网,进一步强化对物流业的基础设施网络支撑。
三是强枢纽。重点打造常州综合港务区,深化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借力上海港“长江战略”实施,深化常州港与上港集团战略合作,建设上海港ICT中心。实施新长江码头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常州内河港溧阳港区溧城西作业区,加快推动运河东港作业区集装箱堆场前期工作。推动外贸集装箱“陆改水”,适时开通集装箱班轮,实现集装箱内外贸航线接驳的快速、便捷、高效。扩大机场口岸功能,拓展加密航空货运航线航班,结合机场改扩建工程实施,配套建设高效运转的货运仓库,提升航空快件、冷链物流、生产物流等专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机制优势、功能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向长江港、空港、奔牛港拓展辐射公共保税功能,为综合港务区建设提供保税仓储、海关监管、保税物流、检疫检验等有效支撑。
二、打造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体系
一是引育重点企业。积极引育品牌化、规模化物流企业,重点支持海航物流、政成物流、安邦物流等发展壮大,大力推广多式联运、统仓共配、交邮融合等物流新业态,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吸引知名龙头物流企业在常设立国际总部、地区总部、结算总部以及采购与分销分拨基地,重点支持京东、顺丰、中通等区域总部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具备全球采购、配送和物流解决方案的新型物流企业在常开展国际物流运作与供应链组织服务。
二是建好信息平台。深入推进公路、铁路、水运、邮政、公安、工商、质检、海关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对接和开放共享,在电商快递、冷链物流、多式联运、港口物流、城乡配送、智慧供应链等领域,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模式新颖、服务高效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年内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我市多式联运信息化平台,满足铁路集装箱、成件包装、大宗交易、粮油集散、商贸物资高效配送需求。
三是深化产业融合。依托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快规划布局与制造业紧密衔接的一站式联托运、公共外库、流通加工、交易交割和分拨配送设施。推进重点物流企业深度嵌入产业供应链,参与主要原材料和关键材料供应体系建设,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分拨、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三、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是优化证照许可。继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互联网+”,实现全市范围内营运车辆道路运输证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两类高频事项证照电子化,与纸质证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优化营商环境。
二是规范执法行为。深入开展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杜绝乱罚款、滥收费、任性检查等问题。强化运输市场监管,重点打击超限超载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货运车辆违法行为“黑名单”制度和严重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保障运输安全,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各类政策资金向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倾斜,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优先支持示范物流园区、重点物流基地、领军物流企业、重点物流项目和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的企业,支持智慧物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城市共同配送及物流信息平台等建设。对物流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及高成长性的物流企业,通过服务业发展产业基金予以重点投资。制定市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对认定的物流企业给予综合支持,提供融资发展、人才培训、财政奖励等方面支持;对于重点物流企业实施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政策支持。
恳请一如既往地关心交通运输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