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关于常州加快发展枢纽经济的建议
建议人:薛建南
提案内容: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新定位,在2021年重点工作中,提出“突出抓好能级提升,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唱响了发展枢纽经济的号角。
枢纽经济是通过不断提高和改善交通运输能力,实现人行其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从而能够依托大交通、形成大流通、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常州既有所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独特地理优势,又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跨江融合等国家、省战略,发展枢纽经济有基础、有需求,有空间,可以说是常州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破题之举”和“关键之举”。
问题分析
当前,常州要把区位交通资源集聚优势转变为转型突破的发展优势,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现存问题和短板:
1、地位不高。常州曾经凭借地处沪宁中间地带这一天然禀赋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得常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展示出同样的辉煌。但随着众多长江南北通道的建成和区域高速路网的完善,常州原有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常州作为沿江城市,与周边城市依托港口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相比,没有形成比较优势。常州港在国家港口发展中缺位,在全省沿江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也趋于边缘化,缺乏话语权。
2、带动不强。一般来说,城市的枢纽流量与GDP指标有较高的拟合度,枢纽流量越高,GDP越大,分析常州现状,常州更多的是一种过境型运输,而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交通枢纽的真正作用,仅仅作为一个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交换传递枢纽,存在枢纽优势未转化为枢纽流量和产业对物流的依存度和支撑不足等问题。以长江常州港为例,煤炭、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和非金属矿石等散货共占吞吐量的87%,其中煤炭吞吐量占总吞吐量的54%,由常州港发运的外贸集装箱仅占全市集装箱总生成量五分之一。常州港港口服务功能与常州产业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供应关系,未能充分融入到企业生产供应链当中,与制造业的联动性不足。
3、缺乏龙头。近年来,常州重点培育了诚通、海航、安邦等一批现代物流行业领军企业,全年货物吞吐量超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2万标箱。但与周边地区比较来看,常州缺乏将港口服务功能与后方的重点产业建立起成熟供应关系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和项目,港口物流载体明显偏小而散。如太仓港,引进了上海港务集团、宁波港务集团入驻,运营规模显著壮大,已成为长江港口集装箱运输第一位。
4、资源分散。从港口发展现状来看,资源极其分散,在4.3公里已利用岸线中,分布6家企业,且绝大部分为民营性质的业主所有,码头布局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偏低,港口岸线开发呈碎片化,未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重要交通节点也缺乏“动脉”通联,实现连江通海的途径偏少、效率偏低,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造成总量偏低,规模不大,在江苏省长江口岸中排名靠后,与常州城市地位十分不匹配。
5、管理缺失。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业关注,并启动了沿江区域港口发展一体化改革。我市也在不断加大物流集聚区、重点物流企业支持力度,但尚未建立可供协调交通、运管、海关、国检等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机构。同时也缺乏统一体系、机制和平台,未能充分发挥功能优势。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38号的答复
薛建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常州加快发展枢纽经济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依托综合港务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是我市抢抓长江大保护、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交通资源和产业集聚优势,探索“港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的重大创新实践。在市综合港务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强力推动下,新北区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紧扣发展目标,推动项目建设,强化资源整合,综合港务区“水陆空铁+综合保税”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正如提案中所分析的,综合港务区目前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资源整合还不到位,辐射带动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对此,我局会同发改等部门以及新北区政府积极谋划,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快综合港务区建设,努力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
一是规划上引领。根据最新颁布的《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我市物流功能定位为长江中下游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江苏中轴核心物流枢纽、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围绕这一定位,市发改委正在加快编制《常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常州市重要物流结点“1核心3枢纽8中心”的空间布局和建设“一批物流枢纽”、“两大物流网络”(辐射区域的物流网络、服务城乡的配送网络)、“三大物流平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供应链协同平台)、“四类服务体系”(多式联运体系、现代供应链体系、民生物流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的重点工作目标,努力将常州市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力、行业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集聚高地。
二是转型上探索。2019年9月,常州港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本轮共规划港口岸线8.23公里,共规划三个港区,分别为圩塘港区、录安洲港区和夹江港区,预留德胜河口为港口未来发展空间,共规划泊位58个,可形成通过能力8400万吨,为港口功能布局优化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撑。为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充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未来我市将以集装箱、件杂货等专业化码头为发展重点,以公用码头“散改集”为转型方向,并按照“专业化分工、一体化运营”的思路,制定港口转型发展“一企一策”方案,成立港口转型发展平台企业并实体化运行,对全市港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促进港区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引入社会资本华彬集团参与新长江码头开发,建设智慧园区(港区),搭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融入江苏省港口集团一体化发展,明确区域协作分工,共建共享沿江港口功能和资源,提升常州港区域和能级地位。
三是功能上提升。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实施新长江码头改扩建工程,建成以集装箱为主的多用途码头,并进行ICT合作,拓展上海港集装箱腹地。开工建设常州内河港溧阳港区溧城西作业区,加快推动运河东港作业区集装箱堆场前期工作。推动集装箱“陆改水”,适时开通集装箱班轮,实现集装箱内外贸航线接驳的快速、便捷、高效,提升常州港服务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强化常州长江港、空港、奔牛港多点联动,深化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加快推进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并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保障设施,为发展全货机为主的航空货运提供有力支撑。继续深化铁路货场规划研究,打造以奔牛铁路物流基地为基础的铁水联运中心;加快通江铁路支线建设,打通铁路货运干线通道与重点港区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做大做强集装箱海铁联运,常州—上海芦潮港海铁班列稳定在每周10班,巩固上海港海铁联运示范基地地位。以铁路集装箱、成件包装、大宗交易、粮油集散、商贸物资配送流通为服务重点,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我市多式联运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打通铁路、港口、政府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信息通道。
四是产业上融合。按照港产城融合发展总体思路,推进港口与专题园区、新型镇区,港口物流与先进制造协同融合创新发展。紧盯“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发展重点,不断增创港口物流新功能,降低综合生产成本,为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整机整车、光伏新能源等先进制造跃升蜕变提供支撑。充分发挥港区交通和功能优势,拓展延伸打造物流深加工基地、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中心等一批先进制造新引擎。集中力量强化综合保税功能,进一步开展海外仓集货、国际分拨配送、保税检测、维修、研发以及租赁、展示等生产性服务新形态,加快实现“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发展。
五是政策上保障。今年,综合港务区建设被市委列入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为强化工作的统筹联动,除组建工作专班外,市发改委拟牵头建立常州市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集相关部门讨论产业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力度支持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各辖市区及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将积极争取、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对发展枢纽经济、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等各方面政策,集聚优质资源,优化发展环境。
恳请一如既往地关心交通运输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