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关于加快我市立体交通建设的建议
提案人:唐晓声
提案内容:历史上,常州一直是江南小城,小街小巷成为标志,经济社会发展也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说法。改革开放40多年,城区框架拉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常州的道路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遍及乡村。然而,我市交通道路除了跨铁路、跨运河和新建的高架有立体交通外,其他道路都是平面式的,交通控制完全靠信号灯指示,许多新建道路也是信号灯林立,最短的500米就有3个红绿信号灯,再加上礼让行人道路标志,致使我市行车交通变相拥挤,通而不畅,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正常交通,浪费道路资源,更产生交通事故隐患,与现代化城市发展不相适应。民众期盼立体交通、快捷交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我市确定为中心城区,南来北往、东进西拓的交通要求,更需要加快我市立体交通的建设,为此建议:
1、加速中心城区与辖市区、中心城镇关键节点的快捷道路改造,建立封闭半封闭的快速交通通道,建设行人过街桥和立体交通桥梁,尽可能的减少信号灯和人为障碍,疏通人流、车流,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
2、拉大城区外围道路规划框架,借鉴南京、无锡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建设一批畅通城区四周的包涵拥有立交桥、地下隧道、行人过街桥在内的省市级交通道路,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内生动力的形成。
3、加快与长三角区域27个城市的对接,共同规划城市通道,建立人流、物流、经济流的交融和集聚交通要道,规划实施几纵几横的立体通道,为发展国际型都市一体化经济圈打造更加流畅的交通枢纽。
4、加快5G技术的应用。要利用5G智能技术,改造道口交通信号灯,通过智能统计路口车流量,自动控制信号把控车辆通行时间的长短,有效利用交通道路资源,提高交通能力。
5、加快传统交通道路的绿色立体化改造,减少信号灯密度。中心城区有效设计停车场、人行天桥,都市商圈扩大步行街范围,避免人车交融、拥挤。
关于对常州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114号的答复
唐晓声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立体交通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近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机遇,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高质量编制《常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常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常州中轴枢纽交通干线规划》,加快构建高快一体、互联互通的“三环+19射”高速路网、“4环+21射”都市圈快速路网、多网融合的干线铁路网以及“口”字形高等级航道网,努力实现常州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城市以及以常州为中心覆盖金坛、溧阳等周边县市的“30分钟交通圈”,放大常州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战略支点作用。
二是加快城乡融合,构建城市快速路网。2000年以来,常州城市建设开启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创新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高架建设成环并向四周延伸,先后建成了青洋路北延、龙江路南延、新机场路西延、长虹路西延等项目,目前青洋路南延已开工建设,长虹路东延正在开展前期方案报批,新机场路快速化改造二期工程、龙江路北延等项目正在进行方案论证,四通八达的城市快速路网正在加快构建。
三是全力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交通资源。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发展理念,公安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文明畅行工程》中指出,城市路网密度应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的要求,但目前我市的路网密度仅有约6公里/平方公里。对此,市公安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以及各辖市区,采取多设支路的方式对道路交通进行疏解。此外,针对路口信号灯间距短、通行不畅的情况,市公安部门正组织专题研究,目前已实现对中心城区472组信号灯联网联控,并在通江路、长江路、关河路、和平路等19条道路进行了信号协调控制,减少信号灯之间的连续等候和停车延误,全力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市政府将出台《常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市区停车整治工作,改善停车条件。同时,精心研究老城厢复兴方案,优化商圈行人流线,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好的交通环境。
下一步,交通、公安、住建等部门将密切配合、同向发力,紧紧围绕构建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愿景,补短板、优网络、提效能,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打造交通畅行工程。
恳请一如既往地关心交通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