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建设
※读文思廉※
做官与做人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在观念更新的同时,人们对仕途、职位的热恋仍是一个坚固的堡垒。自古以来的“仕、农、工、商”做官排首位的陈腐观念并没有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所动摇,更谈不上摧毁。处尊位显,令人仰望,名声地位与人生断裂,金钱与真理驳杂,欲望与理性相左的现实生活中,做官与做人仍然是一个有趣而诡谲的课题。升官发财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淡化,“五官不正”的官还大有人在。当然,现今绝大多数为官者还是廉洁奉公、大济苍生、政绩斐然的。多数人做到了君子持身,当如泰山九鼎,任凭洪涛倒海亦砥柱屹然,阴风四起亦皓月朗然。这些薪奉官员们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崇高威望,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但是,要争得精神生活的崇高,须以经受得起物质生活的清廉为前提。而有的为官者却是“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本来,权力只意味着责任,岗位只昭示着使命,也是每个干部必须过好的关隘,却变成了通过或借助这种权力和便利条件变成腐败行为。“上之所好,人之为瞻”成为为官之道,邀宠于主子之前,常恐罹谤遇祸,怀私心、野心以世故作为一种护官手段,有的官员更有天才的伪饰本领,像玻璃蛋一样,一味圆融,八面玲珑,用虚假的尊严和伪善的箴言,能把丑恶、欲望、自私、嫉恨变幻成一道迷人风景。维时浊流波及枕边马前,杯酒风雨,偎香抱玉,掉进胭脂井里,碰到魔鬼就会一见钟情。饱了腰包,瘪了灵魂,公款吃喝之风盛行,岂非“珍馐盈席纷纭到,绝胜当年帝王家”、“一席万金挥国库,分文谁肯出私囊”。公仆与主人换位,公仆形象不再光辉照人,蝇营狗苟,反受小民们如雨的唾弃。不少所谓民族的“脊梁”不再是真骨,成了堆剔了骨的肉。欺世盗名的假数已经演绎到无以索解的程度,离开了权柄,剩下的仅仅是委琐和无为,何谈敬业精神。
本来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人都是讲体面的,从衣着服饰到语言行为,都在努力有别于其它哺乳动物。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对于掩盖内质的不足是很奏效的。譬如,一个心理阴暗的人,在各种场合多说些言不由衷的光明话,就能给人造成一种光明磊落的错觉,他背地里干的那些肮脏事,就会很少引起公众的怀疑和警觉。从事小偷“职业”的人也是衣冠楚楚,混迹于人群之中,只有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贪婪得可怕,猥琐得可憎。
而某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对这种两面人的演技更是掌握惟妙惟肖。想当贪官,又想保住乌纱帽,必须要披上一层廉洁的外衣。高级贪官是很懂得如何掩饰自己的腐败行为。在江苏盐城,1999年最具有新闻震撼力的就是本市人大主任任祁崇因受贿被捕,而这种震撼力并非来自他受贿的数额大小,而是来自他良好的“公众形象”——在盐城,他给群众的印象简直是太好了:俭仆、温和、敬业。就连他的亲戚,也都知道他是“穷官”、“清官”。岂止亲戚,他唯一的儿子在徐州上了四年大学,只花了他3600元钱,在学校的儿子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一个贫困生。祁某把自己伪装得如此廉洁,实质却是一个贪污几百万元的巨贪。
贪官的演技还各有其共性和个性。深圳市宝安区区委书记虞德海调任前在南山区上,记者专访时他大谈其读书,说什么他特别喜欢读毛主席生前喜爱读的《容斋随笔》、《历代警示格言》、《新增广贤文》等等。有意思的是,何在谈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时,尤其强调“只有学习,才能自觉反腐防变”,“多学习,就知道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多学习,就知道有些事可以干,有些事不可以干。多学习,脑子里就有一根弦,做到廉洁自律。有的人腐化堕落,在台上却夸夸其谈,谁会听这样人的话?”这样的官话,谁能不说它掷地有声?何某人日理万机,笔耕不辍,时有文章、水墨画、书法、诗词见报。荷花是传统的被赋予极深道德意味的花卉,何某将其画出来参加美展,喻意自身是“出污泥而不染”,是何等风雅。这绝对是一个极好的研究贪官心理流芳百世的个案。其余被众人艳羡的达官贵人中的贪官污吏,怕是小巫见大巫,彼此彼此,风格方式手段因人而异而已。
记得有一首歌唱到:“腼腆并非薄礼,伪装充满诗意”。我想,贪官在台上慷慨陈词的时候,面对台下善良的群众,肯定是有这种心理意识的,他们为此沾沾自喜,自觉玩弄人民于股掌之间,很好玩,很刺激。如果再加监督构架在他们的权势之下,“社会脊梁”们就更惬意了。
人类自从有了国家和政府以来,腐败就开始存在,它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特有的现象。历史证明,中国积淀了一种可悲的政治文化:做官当老爷合乎逻辑,升官发财有必然性,腐败只不过是描述权钱关系超过了一定心理限度的概念。历史与现实腐败现象有着惊人的雷同表现:(1)权力与金钱共生;(2)特权与财富交辉。玩弄权术,其乐无穷。所不同的是“政治干预经济,权力进入市场,给为权钱交易的腐败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不能说空前绝后,但恶性膨胀确是事实,加之市场经济的法律体制不完善、不健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度盛行,形成了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送进地狱。
现今的贪官,谁不是权和钱的揉合派生出五花八门的罪孽之子,“始作骄奢生,终为祸乱根。”千古一帝秦始皇包举宇内,并誉为八方,其国力财力不可谓不强,然而当他”日益骄固”“爱纷奢”,万世基业,毁于一旦。明朝李自成闯王农民起义,可谓骁勇辉煌,由于腐败而告终。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很多,值得后人警醒。
常言道,以权谋私,犹如吸毒,有了第一回,便没有最后一回,吸得越多,欲壑越难填,足以击碎曾经是掌声和鲜花带来的光环,就会不择手段践踏法规,到头来,东窗事发,堕入罪恶的渊薮。
为官,要有一身正气。古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是讲一个人必须讲正气,要有正义感。清朝廉吏于成龙置身于俗流而不染,富贵不淫其心,贫残不移其志,威武不屈其节,克己奉公,其为官见范令人敬仰。
共产党的官,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只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人民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见钱眼不红,见物手不痒,见色志不移”。做人,要淡泊名利,永远铭记并努力实践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才能走好人生路,成为人民尊敬的人。明代主考官李汰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倒还值得共产党人警示。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是“真风告逝,大伪斯矣”,而是和衷共济,前景光明的新世纪。只要驾好人生名利船,就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权力属身外之物,有之勿喜,恪尽职守,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到底。去之勿悲,朝花夕拾问心无愧。要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一名创造精神和业绩的光荣使者,刻苦为民,追求不息。俗语说:“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皆碑。”贤人惜日,志士惜年,方生方死,谁敢说一生阳光,一生繁华,在永恒的无限中,终究要沦为尘土。只有根植于心底坚定的信念和为人民剔骨见髓的行为,才是为官者祈愿于事业的真心,对事业产生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感情。记得《菜根谭》里有句名言:“一念贪私,便销则为柔,塞智令昏,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倒不如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不必去苦心“镌顽石”,但闻行人口皆碑足矣。牢记“率军者身先士卒,执戈者死不旋踵。”榜样,是最权威的“指挥员”,表率最有感召力,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群众,去迎接美好的春天。
做人,不需要解释,便是智者的选择。做人应该像日月经天,而日月从不解释自己的缺蚀;做人应该像江河行地,而江河从不解释自己的流向;做人应该像挺拔的树木,而树木不解释自己的年龄,做人应该像矫健的雄鹰,而雄鹰从不解释自己的翅膀……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峙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却没有谁能取代她作为万物之母的地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共产党人的做官做人的惦量和思考。
※廉政格言※
1、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2、慎则祸之不及,贪则灾之所起。——唐·姚崇《辞金戒》
3、罚一人,则千恐;滥一罪,则百夫愁。——(唐)陈子昂
4、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唐)韩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赤壁赋》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7、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
8、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
9、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望慎罚之义。——范晔
10、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资治通鉴》卷四十九
※廉政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事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十分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十分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但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十分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必须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必须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以前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忙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明白。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理解。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样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持续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 廉政漫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