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内容
 
廉政清风苑2018年第8期
发布日期:2018-08-21    来源:交通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廉政文化建设

※读文思廉※                  

母亲的廉洁观

母亲离开我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来,母亲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一刻也不曾离开过。从呀呀学语到姗姗学步,从苦口婆心到言传身教,她的善良,她的美德,她的勤劳,她的俭朴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妇女代表,倘要我一一道出母亲的好来,就是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都罗列不完,她把人的洁白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我穷尽一生也受用不尽的财富。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见证了农村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为填饱肚皮“舍大家顾小家”的事时有发生,生产队种植的甘蔗、花生、玉米、蔬菜、瓜果总是对人们充满诱惑。母亲宁愿让一家大小挨饿或是扯野菜充饥也不会让我们染指,不占集体丝毫便宜,那个孩子要是动了这个“邪念”换来的就是母亲的“黄荆条子”或是床前跪一晚上的“奖赏”。母亲在家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那个子女敢胆大妄为,那怕就是听到点风言风语,都逃不过母亲的惩罚,她深信“黄荆条子”出好人,她更深信“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

记得一次我跟小伙伴们外出扯猪草,有的小伙伴经不起花生的诱惑,扯了相邻生产队的花生,该生产队的队长找上门来,母亲深信不疑,也不问清红皂白,一场家中的“暴力”事件在所难免,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夜深人静里传遍整个山沟。这种挨打的机会还是极少的,除了畏惧皮肉之苦外,更怕的是母亲伤心、难过。

事后母亲知道我只不过是跟小伙伴们一起,并没有做那些偷鸡摸狗之事时,母亲一点也不会有愧疚之色。她认为,挨打不是错,先预防比什么都好。在母亲看来,国家的就是国家的,集体的就是集体的,人家的就是人家的,那怕再好再精贵的东西都不能动歪念。人是要有骨气的,人穷可不能志短。

从小母亲就告诫我们:吃人家东西口软,拿人家东西手短。要想过好生活就要靠勤劳双手挣来,不能无缘无故吃人家拿人家东西。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勤俭持家,喂猪养羊,养鸡养鹅,整理菜地都是一把好手,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夜很深了才入睡,想方设法不让我们冷着、饿着,日子过得再紧巴也不渴求他人施舍。她又十分怜悯穷苦人,在困难时期,凡是到家来讨口要饭的,她除请人家吃饭外,还总会在讨饭人走时送上一、二升玉米麦子大米之类的,在灾荒年月,粮食欠收,就是红苕也要送上一小筐,让讨饭人感激涕零,那场面令在场人都为之动容。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同钱物打交道,不论从事财政工作还是税收工作,经过手中的钱款无数,从未对其动过丝毫非分之想,我深知“一丝一毫我之名节”的道理,非法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强盗无异。古人都有“路不拾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美德,何况自己还是一名党员,一名税务干部?!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亲眼目睹了一些人在孩提时代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顺手牵羊”带回家,其父母是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甚而赞赏其行为“顾家”,这种损大家顾小家的行为必然有其因果。有一堂侄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比我稍长一岁,他最初是将生产队的瓜果蔬菜、粮食作物带回家,堂哥想好好教育堂侄一顿,堂嫂却不答应。后来发展到邻居的鸡鸭鹅,再到偷摸扒窃,在一次“严打”中锒铛入狱,而后越狱逃跑,其劣行仍不悔改,最后魂落异乡,落了个“多行不义必自毙”宿命,结束了他那短暂而不光彩的人生。

纵观古今中外的腐败之徒,其贪得无厌之欲与其从小受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有的父母、配偶及其家人窝赃、销赃、助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成了腐败分子的“帮凶”和最大的罪魁祸首。当然,很多沦为金钱的奴隶更多的是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对自身品质的塑造,在“糖衣炮弹”里不堪一击、轰然倒下。最初的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威风凛凛、富贵荣华只不过是美丽的肥皂泡而已,羞其先人,祸及子孙,得不偿失。呜呼!人生如此,万身莫赎,悔之晚矣!

母亲不愿看到她的子女被千人指,万人骂,严格的家庭教育让我们姊妹从小就有所怕,有所惧,有所畏,知道什么敢为,什么不敢为。母亲的教育让我有了正直坦荡的人生,对违背良心的事,违背法规的事能守住底线,不抱幻想,不瞒天过海,不得过且过。

“人在做,天在看”,“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任何事的发生、发展、结果都有其必然的缘由,“纸包不住火”永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母亲的教育让我懂得了怎么做人,做个好人。从参加工作至今,不求大富大贵,不求顶天立地,也不求光宗耀祖,做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家,日子虽然清贫了些,却也舒适坦然,其乐融融,自然无“半夜鬼敲门”之忧了。

母亲的严管厚爱让我一直享受着快乐幸福的人生,特别是看到那些纷纷落马的贪官后,当他们那目无法纪,胆大妄为,贪得无厌的行径受到应有的惩罚时,更让我对母亲多了一分感谢和敬意!如果说母亲懂得廉洁,这就是母亲的廉洁;如果说母亲有廉洁观,这就是母亲的廉洁观。她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路不拾遗”的家风,勤劳持家的理念,乐善好施的品格,让母亲赢得了邻里、家人的尊重。

一位老局长曾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权爱利,贪慕虚荣终会自食其果,最终被社会遗忘,为世人所不齿。老局长还说: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赌是金山的跨塌,气是人生的坟墓。他用朴实形象的话语告诫大家要正确对待名利,不因滋生邪念而自毁前程,自毁人生,成为千古罪人。

细细琢磨老局长这些话语,定能悟出其中的博大精深来,同母亲对我们的教育如出一辙,对一切不合时宜的纠缠在瞬息间便释然了。就如品尝一杯香气扑鼻的茉莉花茶,清香自然,韵味无穷,对做人做事就多了些彻悟,多了些感怀。在忙里偷闲里带上家人投身大自然,看花开花落,看阳光灿烂,看水流淙淙,看天上鸟儿飞,看水里鱼儿跃,再去闻闻荷藕莲香,一种高洁之气,一种淡雅之气,一种浩然之气便沁人心脾,心趣情趣乐趣交融,让人留恋往返,乐不思蜀了,岂不美哉善哉壮哉!……

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应从娃娃抓起,让清廉之风进社会,进家庭,进学校,进课堂,进单位,进厂房。让清廉之风吹万家,让清廉之风扫遍神州,世间就会少一些悲剧,多一些幸福;少一些忧愁,多一些快乐;少一些忏悔,多一些实在。

如今母亲早已到了天国的那一边,每当想起跟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想起母亲的教诲,其形象就愈发高大,言犹在耳,经久弥新,如果她能看到她的子女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过着普通人悠闲自乐的生活,她定会开心的,我坚信这一点。


※廉政格言※

1、因民之所善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文子·上义》

2、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三国志》

3、愿竭力以守义兮,虽贫穷而不改。——《后汉书·张衡列传》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5、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隋·王通《中说·王道篇》

6、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宋·陆游《春日杂兴》

7、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宋·王应麟《三字经

8、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9、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汉·马融《忠经·守宰章》

10、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罗大经


※廉政小故事※

林则徐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 廉政漫画※ 

 
主办单位:常州市交通运输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2号楼A座    邮 编: 213022
联系电话:0519-856821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