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关于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提案
建议人 钱晓锦等11人
案由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公交事业的日益发展,市民公交出行率大大提高,有效地缓解了市区道路拥堵,方便了广大市民的日常出行。据了解,我市市区现有公交线路263条,拥有公交车辆2698辆,运行线路达3964公里。但是,在公交发达的同时,应该把发展公共自行车、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至两公里”问题,摆上市政府为民办事的议事日程。
据调查,我市公共自行车起步较早,在全国也是领先的。2009年,由常州龙人公共自行车公司自筹资金,经市规划、城管等部门论证、批准,先后在钟楼、天宁的闹市区设置了11个公共自行车停车点位,并实行“一卡通“,后因房地产开发等原因,现在实际仅有8个点、约180辆公共自行车在正常运行,这显然解决不了广大市民出行“最后一至两公里”的问题。我们还了解到,在2010年,由于市和新北区城市管理“双轨制”,新北区的公共自行车在没有得到市规划、城管部门统一规划布点的情况下,由另一家公司自设了18个公共自行车点位,但由于是两家公司建的,刷卡系统不一致,这样就造成了钟楼、天宁与新北区的公共自行车互相不能刷卡借还通用的问题。去年,新北区实行招投标,又新建了约40多个点位,但由于要求投标单位要与原来的18个点位系统对接,而其他单位无法做到,结果仍由原来的一家公司中标承建,这样就更加剧了钟楼、天宁城区与新北区公共自行车互不通用、各自为政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1、加快发展钟楼、天宁老城区的公共自行车,增设点位,增加车辆,以使流动人群数与公共自行车数相匹配,不至于造成全市范围内公共自行车的畸形发展。
2、鉴于公共自行车的通用性、流动性、区域性的特点,常州的公共自行车事业必须打破各区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实行全市“一盘棋”,由市规划、交通、城管统筹规划、统一招投标建设,并实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建设资金市和各区合理负担。
3、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有的存量公共自行车刷卡系统“各自为政”、互不通用的问题,以方便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跨区出行。
4、公共自行车事关民生,是公共事业,在建设上要实行严格的招投标管理,杜绝腐败现象,政府的监察部门要全程监督、参与,真正把好事做好。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101号的答复
钱晓锦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提案收悉。
首先,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2014年,根据市政府要求,市交通运输局开始着手致力于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在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常州实际,编制了《常州市区公共自行车项目实施方案》、《常州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管理办法》、《常州市区公共自行车考核评分细则》以及《常州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招标方案》。其后,又会同规划部门,完成了市区768个规划站点的实地选址和踏勘工作。2014年底,市交通运输局将《常州市区公共自行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提交市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明确市区范围因轨道交通施工影响较大和资金问题暂不统一实施公共自行车项目,有条件的区域可以率先进行试点工作。
2015年起,武进区和新北区局分别牵头启动本辖区公共自行车项目试点工作,采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服务外包、政府监管”的运作模式,由永安公司负责实施。目前,永安公司共运营公共自行车站点229个,车辆4945辆,主要分布在武进区、新北区和南大街商业圈。其中,武进区运营公共自行车站点137个,车辆3000辆,未来两年还将再投放5000辆;新北区运营公共自行车站点86个,车辆1825辆;南大街商业圈运营公共自行车站点6个,车辆120辆,由南大街街道办事处委托永安公司实施。
2016年以来,共享自行车在全国一线城市迅速兴起,并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展。共享自行车和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在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降低污染排放、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共享自行车较公共自行车对市民出行服务上更为灵活,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今年3月下旬,小鸣单车和ofo进驻我市,分别投放车辆3000辆和2000辆。尽管目前我市共享自行车发展处于少数企业试水阶段,但从发展趋势看,共享自行车在我市的大规模投放只是时间问题。针对市区公共自行车网点不足以及新出现的共享自行车等情况,我们按照市政府要求,牵头起草了《关于规范市区共享自行车健康发展的意见(试行)》。目前,该意见已提交市政府审议,待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支持公共自行车和共享自行车的发展,主动配合市各相关部门做好行业管理和规范引导,真诚服务市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为打造我市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城市慢行系统作出积极贡献。
恳请一如既往地关心交通运输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
常州市交通运输局
2017年6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