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内容
 
廉政清风苑2016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16-06-14    来源:交通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廉政文化建设

    ※读文思廉※

知止而后有定

    晏建怀

    《大学》开篇有这样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什么意思呢?朱熹注解道:“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懂得了自己的梦想和归宿,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才能立场坚定,立场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进退从容,进退从容才能处事周详,处事周详才能修成正果,梦想成真。

    然而,人生最难,难在“知止”。以清人钱德苍《解人颐》一书辑录的《不知足诗》来印证,那便是:“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人生之所以朝秦暮楚,往往是因为不能“知止”,既无定向,又无坚守,不懂得人生目标,不知道内心归宿。

    说读书,有些人尽管当初勤奋得头悬梁、锥刺股,却只把读书当作金榜题名时的“敲门砖”,一入龙门,书籍便抛弃如敝帚,不再问津。更不会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给人生以正确指引,给心灵以滋养浸润。而是随机应变,见风使舵,曾经的书生意气逐渐被聪明、机巧、世俗、老到所取代,套话说得津津有味,假话说得天花乱坠,逢场作戏的本领比演员还娴熟,并善于在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谋取自己的私利。

    说做人,有些人尽管当初也想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梦想的人,也想做个脚踏实地、自食其力的人,但自从融入五花八门的社会之后,便自觉不自觉地在艰难中迷茫、在落差中迷惑、在现实中迷失,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从此走上不归路。

    说做官,有些人尽管当初也想做个好官,做个食民之税、忠民之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官,但好不容易官高几品、主政一方,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听惯了甜言蜜语、马屁哄哄,敲门的多了,塞钱的多了,于是,舍本逐末,反认他乡是故乡,把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当作了人生的根本,在利禄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休无止。还有的肉体交给了奢靡的物质,灵魂交给了虚无的迷信,走的是投机取巧的捷径,干的是欺世盗名的勾当,最后,一头撞到南墙上。

    所以,人若不“知止”,则忙乱一生,荒唐一世,有的甚至反误了卿卿性命。

    不过,让人不至于灰心的是,古往今来目标明确、信念坚定、追求执著、修成正果、梦想成真的“知止”者,依然大有人在。

    北宋包拯,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谏议大夫、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从地方到中央,从小官到大吏,仕途奔波二十余年,可谓惯看秋月春风,熟谙官场各种规则。但他为官经年,却始终未沾染官场陋习,不虚情假意,不随声附和,做官行事,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只论荣辱,不论得失。他端方亮直,意志坚定,内心唯有朝廷纲纪和百姓冷暖。他是贪官污吏眼中的煞星,哪怕是皇亲国戚,在他面前也不得不缩手,“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宋史·包拯传》)他对亲属和身边人要求严格,当亲朋好友找他,想利用他的权力和影响打通关节、牟取利益,他一概拒绝,以至“故人、亲党皆绝之”。他还给后代立下异常严厉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包拯曾写过《书端州郡斋壁》一诗自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他认为做官当除贪欲,谋正道,以做清官为荣,以做贪官为耻,这就是他的人生观和荣辱观,也是他“知止”所在。因此,他无论是在部门牵头还是在地方任职,所到之处,风清气正,好评如潮。

   其实,做官就是做人,做人也如做官,只要把握好了方向,走正道,知所止,人生就不至于迷失,梦想就能成真。

    

    ※廉洁格言警句※

    

 1、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会正。

2、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3、功在勤政,威在律己。

4、贤内助兴夫兴国荫及后代;

5、正直坦荡,表里如一。

6、 心贪心必黑,心廉心自在。

7、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8、 才能济世何须位,学不宜民枉为官。

9、 天上鸟死于贪食,水中鱼死于诱饵。

10、 生前博得万民爱,不唤清风自然来。

    

    

    ※廉政小故事※

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廉政漫画※

    

    

 
主办单位:常州市交通运输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2号楼A座    邮 编: 213022
联系电话:0519-856821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