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方海事部门船舶签证量统计显示,2013年常州内河水运总量为5565.5万吨,矿物性建筑材料、水泥、煤炭、盐、钢铁等五大货种仍为内河水运主要货种,其中煤炭、钢铁运量大幅增长,内河水路运输优势进一步凸显,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内河水路运输活跃度总体有所回暖,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受当前经济总体形势影响,进出港船舶分别为17.5万艘次和19.1万艘次,同比下降7.6%和2.3%,但下降速度趋缓,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5%和5.1%,且船舶运载能力明显增强,全年进出港船舶总吨达9100万吨,同比上升3.2%;单体船舶运输主体优势持续扩大,船队数量大幅萎缩,单船占进出港船舶比重达99.7%;检验营运船舶2643艘、78.9万吨,同比分别上升2.68%、10.39%。
二是内河进港货物载重保持较快增长,进出港载重比差异缩小。全年进港货物载重1245.1万吨,同比上升30.5%;出港货物载重4320.4万吨,同比下降7.5%。进出港货物载重比由上年的1:4.9缩小至1:3.5,总体呈现原材料依赖输入、产成品输出的特点。
三是钢铁、煤炭等货物内河水运量大幅攀升,内河水路运输价格低、运量大的优势进一步凸显。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企业除在生产制造环节挖潜增效外,纷纷考虑在物流环节降本增效,许多企业开始调整优化运输方式以控制物流成本,同时受煤炭价格下降、供热方式变化以及抢运电煤等因素影响,我市煤炭和钢铁的内河水运量增长迅猛,其中煤炭及制品进出港运量分别为330.2万吨和228.5万吨,同比增长63.4%和384.1%;钢铁进出港运量分别为142.6万吨和308万吨,同比增长38.2%和11.2%;水泥进出港量分别为23万吨和1077.9万吨,同比增长107%和5.5%;得益于金坛盐港发展,常州内河盐进出港总量达454.8万吨,其中出港449.8万吨,同比增长11.3%。另外,随着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进港量同比增长12.4%,达到40.9万吨。
四是矿物性建筑材料、水泥、煤炭、盐、钢铁等五大货种仍为内河水运主要货种,部分货种运量结构有所波动。2013年进港量超10万吨的货种为9类,矿物性建筑材料、煤炭、金属矿石、钢铁、石油天然气及制品五大进港货种运量达1152.1万吨,占进港总量的92.5%;出港量超10万吨的货种为7类,矿物性建筑材料、水泥、盐、钢铁、煤炭五大出港货种运量达4229万吨,占出港总量的97.9%。部分货种运量结构有波动,矿物性建筑材料运量占比由上年的54.9%降至45.7%,跌落10个百分点,水路运输主货种地位有所削弱;钢铁运量占比由上年的6.8%升至8.1%,煤炭由上年的4.4%升至10%,水泥、矿盐运量占比略微增长,上升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