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2012年春运常州累计发送旅客664.95万人次,同比增长6.84%
发布日期:2012-02-16    来源:交通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12年春运,1月8日至2月16日, 春运40天, 全市累计安全发送旅客664.95万人次,同比增长6.84%。其中:公路发送563.76万人次,同比增长7.55%;铁路发送94.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民航发送6.64万人次,同比增长36.20%。我市交通运输部门日均投入汽车1637辆,70976座位。累计发送汽车班次246026班,累计加班(包车)5910班次。春运期间共查处各类违章、违法营运行为206起,其中,营运大客车违章130起、“黑车”45起、出租车违章6起、危险货运运输违章15起、普通货运违章10起,清除“黑站点”2个,有力地维护了客运市场正常营运秩序。

 

    今年春运客流仍主要由探亲访友、外出旅游、大中学生返家、外来务工人员返乡等组成,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四流合一特征鲜明,春运高峰更为集中由于今年春运早于历年,适逢学生放假,因而学生流成为今年春运节前运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相交织。加上节前良好的天气情况,为旅客安全、有序出行提供了基础保障,返乡旅客在调节出行时间时避开运输高峰,从而充实了规律性平峰期的客流,使得高峰相对平均且持续较久,节前第11天、第12天、第13天连续三天公路客运运量均突破6万大关。

 

    二是流时流向逐步改变,公路运输运距剧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更加畅通和迅捷,旅客选择出行时间更加自主化,客流的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的8点-12点。从流向上看,虽然客流的流向仍集中在苏北、安徽、河南等地,但由于受铁路的持续性影响和私家车、拼车返乡的影响,上述地区的客流量逐步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今年的加班班次和平均票价来看,公路运距增幅较大。

 

    三是节后运量持续回落,中短途客流逐步流失。节后运输前期以探亲流、旅游流为主,中期以先期返城的民工流为主,后期则出现学生流和民工流叠加。由于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东部沿海地区众多中小企业开工明显不足,民工流减少;铁路运能在节后出现释放,中短途车票充裕;私家车、小车租赁出行逐渐增多;节后江南地区连续阴雨天气等原因,导致中短途客流量下降,节后运量持续回落。

 

    四是铁路直通运力紧张,客流量增长不明显虽然京沪高铁开通,春运上海铁路局增开与常州站有关的临客24对,与常州北站有关的临客8对,但民工出行大都选择票价便宜的普通列车,我市始发西南、东北等方向列车较少,铁路直通运力依然紧张。且由于今年春运铁路实行更为公平的实名制售票方式,同时更加注重铁路运输安全,严控超载,一部分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超长途旅客被公路分流,造成既有站普通列车客流量下降,整体客流量增长不明显。

 

    五是自驾出行增多,公交客运影响较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百姓收入增加,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随着城乡短途游、自驾游、采摘游等各种特色旅游持续升温,有车一族选择自驾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对公交运量冲击不小。常州公交日均运营里程37.7万公里,同比下降2.79%;日均运送客流97.64万人次,同比下降2.14%。春运40天,农公线发送客流177.22万人次,同比下降1.48%

 

    六是消费水平提升,民航客流增幅较大。随着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选择乘坐飞机出行、返乡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西南方向成都、重庆、昆明线民工客流量较大。常州机场今年新增珠海、三亚、昆明等航线和北京、沈阳等航班,恢复哈尔滨、厦门两条航线,每周正常航班100多班,为春运增添了运力。节前客流主要集中在昆明、成都、重庆、哈尔滨、沈阳、广州、北京、深圳航线。黄金周期间以厦门、哈尔滨、昆明、珠海等旅游客源为主,节后常州始发的各条航线上的阶段性客流高峰告一段落,进出港旅客运量平稳。民航单日最高峰出现在1月19日,当日发送旅客2224人次。

 

    七是运输行业全力以赴,春运工作总体平稳。1月21日-22日,连续出现雨雪天气,并伴有冰冻,由于各部门应急预案、储备、措施到位,全市春运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圩塘汽渡预备草包和盐,防止车辆出现打滑;常运集团提前做好机动车辆准备,运输情况平稳;机场即时启用除雪设备,保障航班正常起降。1月10日、2月5日、10日、14日,因大雾天气,造成常州机场部分航班不同程度的延误,常州机场迅速启动《大面积航班不正常保障预案》,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好航班延误信息发布及滞留旅客用餐、休息、解释安抚工作,确保了服务热情不减。

 
主办单位:常州市交通运输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2号楼A座    邮 编: 213022
联系电话:0519-856821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