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6个月,沪宁城铁常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庞大的地下工程已“出头露面”。昨天,记者再次走进沪宁城际北广场,探秘我市这一单体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的交通工程。
北广场多个之“最”
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沪宁铁路以北,俗称北广场。几乎所有的陆上交通方式,都可以在这里实现无缝对接。
北广场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多个之“最”:
地铁一号线预留站台最深开挖达24米,堪称常州地下工程建筑面积、深度之最。
项目工期之紧,也创造了常州之最。2010年4月15日工程交付使用的目标没有商量余地,而工期满打满算只有13个半月。工程要求高、影响大,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行为,而地下工程的施工组织又较困难。
由于工期紧,打桩—挖土—浇底板的常规施工顺序被打破,而在工地现场,常常可以看到挖土机赶着打桩机跑的交叉施工场景。日挖土外运1.6万方、月挖土外运80万方的两项常州记录,也由此诞生,还创造了混凝土底板日浇筑5400方的常州之最。
此外,北广场地下工程创造了常州同类工程用桩数量之最;4个半月的周期,还创造了同类桩基施工速度之最。
地质情况不理想,首次采用SMW工法
地铁预留站台长180米,最宽处28.8米,标准段宽24.5米,而24米的开挖深度,则远远超过了周围地下工程的深度。地质情况不理想,成了拦路虎。
常州属于高地下水位地区,若采用常规的混凝土搅拌桩,在沙质岩土中进行基坑处理,一旦遇到较多的地下水,桩体就会因此而溃散,造成基坑围护垮塌。
上海建工四建项目部凌副经理说,他们曾设想扩大开挖面积,在外围浇筑一圈“隔水防渗墙”,但这种办法要增加很多工程量,紧张的工期根本不允许。
“SMW工法”成了唯一选择。他们利用多轴型长螺旋钻孔机,钻到预定深度后,边提钻边注入合适的水泥浆,并将其与原土壤搅拌,在原位置上建成一段土壤水泥墙,然后进行第二段墙施工,使相邻的土壤水泥墙彼此有重合段,连续重叠搭接。根据不同需要,在水泥土混合体未结硬前,再插入H型钢或钢板应力补强,从而形成一道无接缝的地下墙体。
大面积使用SMW工法,在常州还是第一次。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项目部专门从国外引进了价值400多万元的设备,还邀请生产厂家的专家来现场教学、释疑。为确保施工万无一失,项目部的技术人员不但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同时实施了施工全过程监测。
项目办透露新信息
北广场项目办综计处处长周鲁平告诉记者,按照建设目标,枢纽站建筑外还将建设一个占地39040平方米,沪宁线上最大的生态型车站广场。
另外,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则独家信息:在客运中心,将会出现一个集多种现代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弱电系统。
周鲁平解释,综合交通枢纽有火车、长途汽车、公交、出租等多个交通主体,它们有各自的指挥、调度和营运系统,如果缺乏统一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互通,整个枢纽很可能变成交通工具的简单堆砌,旅客也可能因信息闭塞而“两眼一抹黑”,在进出、换乘过程中造成客流紊乱,安全也由此成为一句空话;而有了这个信息弱电系统,整个枢纽就能实现日常协调调度、应急调度指挥、特殊任务保障、信息共享、信息发布和运行状态监视等,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营。
周鲁平说,该系统投入使用后,你要去外地,乘公交车到北广场后,域内的旅客引导显示屏、手机短信、智能化自助查询终端或智能查询网站,都会告诉你长途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路线、班次、票价、时间等信息,通过对比,为你找到最合适的交通方式,并且告诉你去车站的最近路线等,让你耳聪目明、省时省力。
综合交通枢纽投运后,域内平日的人流量估计在数万人次,安全保障问题必然提到首位。而系统内的防灾应急指挥模块和状态监视模块,会对各种交通方式的班次、客流,公共区域的消防、安防、楼宇,以及出租车、商业等关键部位自控监视,进而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及时处理提供强大的保障功能。其中的预测预警、预案管理和防灾仿真等子模块,在我市大型公共设施中均首次使用。盛东平 阿中 陈欢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