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办理 >> 2018年度 >> 内容
 
常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17号
发布日期:2018-06-22    来源:交通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案    由  关于谋划大交通格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议

建 议 人  谢立成

案由内容

十三五以来,常州交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常州城市建设、城区功能完善和城镇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年以来常宜高速、溧高高速的开工,地铁1、2号线的顺利建设,武进大道、青洋路南延、金武路等快速路建成通车。随着前期一批交通建设项目的完结,从常州的交通区位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要求出发,应及早谋划常州的大交通格局,完善交通“最后一公里”等末端管理。特作以下建议:

1、顺应扬子江城市群、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概念的推出,常州要实现争先进位,必须创新发展理念精准空间发展战略。五峰山公铁长江大桥业已开建,抓紧规划京杭高速的“中轴战略”。向国家、省积极争取,在常宜高速公路的基础上谋划中轴高铁线路。加快南沿江铁路建设。

2、及早谋划常州地域的过江通道,对接、辐射广大苏中地区,加快出省通道溧广高速的建设。

3、及早上报地铁3、4、5、6号线的建设规划,使城市地铁线网早日形成。

4、与周边城市沟通协调,促进武进大道、青洋路等无锡宜兴的对接道路的建设,打通断头路,发挥通域道路的作用。

5、从推行共享单车的起始开始,高标准运用电子停车围栏等高科技手段规范共享单车运行。在地铁沿线科学布局共享单车,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

6、规范道路停车管理。道路停车收费不能改变道路的通行状况。如不适合设置道路停车位的就一律取消,适合设置的就不要收取停车费,还路于民。规范道路管理,加大没有停车位道路停车的检查处罚力度。

7、进一步加深公交线路、线网的规划,公交的发展要跟上甚至超越城市发展的步伐。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17号的答复

谢立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谋划大交通格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议收悉。

首先,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

一、关于“中轴战略”方面

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常州打造成为“江苏中轴崛起”主枢纽和扬子江城市群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推动常州在新一轮发展中抢抓先机。交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支撑和先导引领作用。分析常州历史的发展成就,与其处在京沪大通道、京杭大通道上的交通优势地位是分不开的。扬子江发展轴与江苏中轴“十字交汇”,常州正处于“十字交汇”的“黄金节点”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实现常州交通建设“东融西进、南接北联”,提升常州交通的枢纽地位。

在东融西进方面:进一步优化常州东西向交通大通道。在既有的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宁杭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沪宁第二通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在既有的京沪高铁、沪宁城际、老京沪铁路、宁杭高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覆盖我市金坛、武进、常州经开区的高铁—苏南沿江高铁建设,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常州在沪宁以及京沪之间交通运输能力。在南接北联方面:这几年,在省、市的共同努力下,溧阳至高淳、常州至宜兴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全面开工,今年溧阳至安徽宁德高速公路也将全面开工。常州南部出省、出市,连接浙北、皖南的大通道将全面实现。同时,常州北部跨江通道—常泰过江通道的建设今年将全面启动。由于常州长江岸线资源的紧缺,本着节约、集约的理念,常泰过江通道将是长江第一座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另外,我们还在积极推动常溧高速公路北延、宜长高速公路北延与金坛、溧阳的联系。

二、关于地铁规划方面

常州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于2012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1号线、2号线分别于2014年10月、2017年2月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建设平稳有序。

目前市规划局正在开展《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对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围绕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对线网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规划正在按进度计划有序推进中。从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验来看,轨道交通需要持续建设、加快形成网络,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我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轨道交通发展目标要求,2015年下半年常州轨道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第二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单位,已开展前期研究与准备工作。轨道公司将密切跟踪上位规划的进展,加快第二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旦条件具备,立即上报,争取2019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三、关于与无锡宜兴道路互联互通方面

常州是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为进一步加强常州与周边地区路网的对接,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常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基础上,我局深入开展了常州与周边区域道路互联互通规划的研究,根据规划,常州市域将形成对外互联互通通道202条(其中含现状既有通道165条,新增对外通道37个,路面改善项目5个,等级提升项目25个)。武进区与无锡市衔接通道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均匀。为了与无锡地区互联互通,融入苏锡常一体化板块,我局重点考虑贯穿板块内部的中长距离通道。目前由建设局牵头开展利用312国道东段线位的高架建设研究,拟与无锡江海西路高架快速连接,缓解沪宁高速交通压力;规划新增261省道、340省道、357省道等普通干线公路增强与无锡的联系。此外,通过建设常宜高速公路以及对447省道、263省道、262省道进行改扩建增强与宜兴的联系。

四、关于公共自行车方面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市民对于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2016年以来,无桩共享自行车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在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之也带来诸多问题。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并结合周边城市发展现状,按照既要坚守城市管理和安全底线,又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的原则,经市政府研究同意2018年在常州市区(金坛区除外)新增投放有桩公共自行车2万辆。

2018年一季度,交通部门通过招投标确定常州永安公司为中标建设单位。目前,在各辖区政府的牵头下,公安、规划、城管、建设、园林、交通等部门已逐一确定有桩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分布,永安公司在5月1日前已新增布点5200辆。下一步,交通部门将组织永安公司按计划分别在9月1日(10000辆)、12月1日(5000辆)前完成车辆投放数以满足市民慢行出行需求。

五、关于规范道路停车管理方面

2015年,市规划局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学习国内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经验,组织编制完成了《常州市中心城区停车发展规划》。该规划系统梳理了常州停车发展的问题,在突出停车分区分类、调控停车供需、强化出行引导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搭建了规划、建设、管理、收费四位一体的停车发展政策框架体系。针对道路停车管理,提出以下对策:一是严格停车执法,修订违章停车处罚条例,加大停车管理力度;二是对路内停车进行严格界定,完善停车位申报和审批管理制度,登记核实停车位;三是优化停车收费结构,引导小汽车向公交出行转变,引导停车由路内转向路外。

今年,市公安局将按照市政府停车建设与管理专项行动部署要求,以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动车停车备案管理的意见》为抓手,坚持“车行道内没有免费停车、人行道板没有自由停车、路外公共停车场没有封闭停车、住宅小区内部没有无序停车”的原则,切实加强道路停车泊位的集中清理和规范管理。会同物价部门严格规范机动车停车计时为主、计次为辅停车收费,充分体现“路内高于路外、室外高于室内、白天高于夜间”的政策导向,发挥价格杠杆对停车供需的调节作用,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六项措施:一是健全完善常州市停车建设和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强化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的组织协调;二是全面加强中心城区9条“文明交通示范路”和15条精品街道停车管理,统一停车泊位地磁感应装置、阻车桩、禁停筒设置,取消免费的路内停车泊位、私设的道板停车泊位;三是协调443个公共类停车场(含公共停车场及对外开放的配建停车场)全天候开放,完成1035个住宅小区内部停车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小区周边设置限时停车泊位;四是在停车刚性需求突出区域挖掘资源建设公共停车场,试点建设广化桥绿地地下独立式智能机械停车库;五是全面推行学校接送中心建设,建成西林幼儿园、德美幼儿园、青龙二实小、北郊中学(初中部)、兰陵中学、勤业中学、北环中学、翠竹中学、市第一中学等9所学校接送中心;六是鼓励机关单位、小区停车场有偿对外开放,推广分时停车、错时停车,提高停车设施周转利用率。

六、关于公交规划方面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要求,支撑我市国家“公交都市”和江苏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切实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市公交集团编制了《常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同时紧扣国家公交都市、江苏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要求,梳理和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发展策略及实施举措。目前,市公交集团正在开展《城市中运量公交系统规划》及《快速公交线网》修编,其中:快速公交线网调整方案是对BRT主线方案进行优化,主要目标为减小BRT与轨道交通之间的竞争,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的目标是提升市民公交出行效率、提升公交网络整体运行效率和提升公交系统运营效益,最终实现系统最优和效率最高。

我市将以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为核心,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一流、公众满意”的国家公交都市,实现“幸福常州、魅力公交”的美好愿景。

恳请一如既往地关心交通运输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

 
主办单位:常州市交通运输局 网站地图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2号楼A座 邮 编: 213022 网站联系电话 0519-85682151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8  苏ICP备05003616号